长春机场对防火重点工作进行消防安全检查
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2.1%、56.4%和55.7%,高于上月0.7、0.2和0.4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位于年内高点,连续9个月高于临界点。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基于NEW MES系统的数字化制造平台建设,实现智能生产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全面提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作为南京制造业的标杆,南钢正引领全市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迈向智能制造的更高端。
机器人领域埃斯顿生产车间。图为南钢智能工厂一角。位于南京经开区的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JIT(Just In Time)是准时制生产方式,C2M(Customer-to-Maker)指的是客户对制造端。智能制造装备门类复杂,涵盖了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智能物流装备以及其他自动化装备。
信息产业+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动着智能制造崛起,成为驱动实体经济升级的新引擎,在疫情、逆全球化等不利环境中,增强实体经济发展韧性。针对电力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通过开发NEW MES系统,规避了生产计划实施中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了制造数据、计划排产、生产进度、库存、质量、工艺文件等的精益化管理。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
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确立了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展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一步,是十四五以至未来15年引领我国发展的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补齐新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将使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状况明显改观,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立,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碧的国土开发格局形成,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改善。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经济将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实现经济发展从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转变,加快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品质明显提升,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新水平,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显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我国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战略安排充分考虑了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的。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也将大幅提升。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重大突破,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体经济与金融、房地产均衡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制定这些目标,既充分考虑了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有利条件,也充分考虑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因而实现这些目标是有基础、有条件、有把握的。
我们将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我国依法治国将得到全面落实,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格局。
经过未来15年的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社会生产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在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刻,《建议》展望2035年,进一步从九个方面明确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丰富了目标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靠的是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也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靠实干。
(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我们将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全面推进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现代化,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确保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目标任务。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一步,是十四五以至未来15年引领我国发展的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个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比原先提前了15年。
(二)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碳排放总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后稳中有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四化的同步发展是基本路径,也是重要目标。
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特别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多个领域如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等存在卡脖子问题,在科技发展面临外部打压和遏制加剧的形势下,亟待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这一既体现历史发展延续性又符合实践发展新要求的动员令,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二、深刻领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九大在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时,对两个阶段发展目标分别进行了展望和提出了要求。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理论指引。
《建议》描绘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立足现实、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切实可行,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具有重大意义。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发展,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
(三)立足当下踏踏实实地干,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变为现实。进入新时代,我们走上了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